
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·施瓦布所說:“數字化對傳統會議模式的顛覆進程來勢兇猛,不出幾十年,現在這種形式的會議將不復存”。那么,未來的會議將是什么樣子?我們又該如何進行創新呢?
“正統不必常相繼”,比如掃碼簽到入場、論題手機互動,進入數字時代,伴隨著移動技術、互聯網等科技的催化作用,原本進展緩慢的會議服務創新確實獲得了極大增長。但“矯枉易過,糾正易偏”,近來,隨著視頻會議、甚至VR會議的出現,這些偏重于“線上”的創新形式,雖然獲得了部分以知識分享為主要目的協會類會議認可,但在使用過后,比如缺乏眼神交流、無法集中注意力、肢體語言減少、“親切感”丟失,再比如因網絡或設備而造成的畫面模糊、語音延遲等,這些反而割裂了會議服務、損傷了會議產業。
那么,在與新科技結合,實現會議的創新方面,有無成功案例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以世界經濟論壇(達沃斯論壇)為例,近年來,雖然在辦會形式上,他也引入了線上直播、H5 和VR 報道、掃二維碼在移動端觀看等新的科技手段,但因為其將更多的科技手段和服務創新放到會議現場,所以,其現場會議仍然展現出了令人驚訝的魅力,即使最便宜的入場券也要賣7.1 萬美元。這絕不是孤例,比如去年的阿斯彭理念節、米爾肯全球會議,同樣因為科技應用創新的重點放在了會議或活動現場,所以,雖然其門票動輒3000 美元、10000 美元, 雖然已是網絡高度互聯的世界,但其門票也是在會前就早早售罄。
除了對現場會議的數字化打造,為什么在會議內容和環節已經對網絡開放的情況下,過去6 年來,世界經濟論壇的收入還能躍增40%,企業高管還要咬牙交納大幅上漲的會費也要參加現場論壇呢?
究其原因,比如航空、高鐵等交通工具的發展使出行變得容易許多,而參會則變成了一個短暫的休息;又比如在互聯網上,一切都有可能被輕易復制和同質化,而面對面的相遇與交流,更能讓與會者找到身份歸屬和部落感;再比如現場會議總會出現些讓人意想不到的細節、辯論、想法和人,從而讓參會者能夠在一個安全的地方與意外的事物發生碰撞;總之,面對面的會議提供給參會者的,均是從電子溝通和會議資料中均無法獲得的“現實”滿足。
最后,世界經濟論壇在科技引進和創新方面的成功,對于數字時代下國內的會議改革產生了哪些啟示呢?筆者覺得有三點。
首先,傳統的會議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時下的需求,因此,進行線上線下資源整合,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,引導會議產業向智能化、服務高端化方向發展是必須的。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,辦會,除了知識分享,傳遞和交流也是會議必不可少的部分,“面對面”才是會議的本質;而如何通過結合新科技,吸引我們去“面對面”,更應成為數字時代的創新關鍵。
其次,辦會不光要有創意idea,還需要給參與三方以好的體驗服務。比如東方人強調整體和諧,在與會時常有求同思維,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,在與會時強調求異思維;在會議活動中,如何借助科技力量,使與會者能夠積極參與其中,獲得愉悅體驗;甚至借助科技手段,引導參會者帶著問號到會上找答案;這些,亦是一些會議承辦者在會議創新上所缺乏的。
第三,會議,不論是務實會還是務虛會,關鍵是要讓與會者收獲到值得分享的內容。這里說的“內容”不僅包括會議主題、嘉賓演講、相關報告等傳統會議的部分,還應包括榮譽感的儀式體驗、亮點性的環節設置、社會上的熱門事物等跨界因素的融入;而這些“內容”作為數字時代的會議核心,在創新融合上,亦鮮有成功科技應用案例。
凡益之道,與時偕行。在數字時代,會議的創新,尤其是會議服務和形式的創新,將是一個長期的工程、重構的過程;在此進程中,世界經濟論壇提供給我們或許只是一種參考,但其現場“面對面會議”為重心的創新理念,在未來的一段時期內,我想仍將是會議創新的不變邊界。